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足球资讯

"涉案球员上诉遭拒,'不知罪'理由显弱,足协裁决强硬"

直播信号

在9月10日,中国足球协会公布了一系列行业处罚名单后,不少球员开始相继做出情况说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面对自己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坦然承认并接受了处罚。然而,也有一部分球员却坚决认为自己没有错,他们强调自己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假球行为。

然而,当他们收到禁足令后,这些球员并未放弃,而是陆续向中国足球协会提出了上诉。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新华社》确认了,这13名球员的上诉申请全部被中国足协纠纷解决委员会驳回。原因很简单,足协的禁足令是根据公安部门移交的刑事判决书认定的事实或询问/讯问笔录作为处罚依据的。当这些球员在公安部门开具的判决书/笔录上签字确认时,他们选择去足协上诉似乎显得有些徒劳无功。

那么,为什么这些球员在已经签字确认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去足协申诉呢?这只能说明有一部分球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可以通过上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此次处罚中,“终身禁足”和“禁足5年”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涉及刑事处罚和判决书。如果有刑事处罚并留下判决书,那么该球员将面临终身禁足的处罚;而如果只是卷宗上有违法行为记录,但没有受到刑事处罚,那么禁足期限为5年。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在2022年5月之前,涉案金额超过6万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定性标准,而在5月之后这个标准被降低到了3万。

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些球员在2022年5月之前收受“赃款”3万到6万之间,只被禁足5年;而某些在2022年5月之后收了3万块钱的球员却遭遇了终身禁足的处罚。这让一些球员感到不解和不满:“凭什么他收的比我多,却只是禁足5年而我却是终身禁足?”

除了对禁足期限的不满外,还有一部分球员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他们认为虽然收了钱,但并没有在比赛中放水或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有的球员强调自己某些收钱的场次是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替补登场或者根本没有上场。更甚者声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笔钱来自哪里。然而,“不知者无罪”作为上诉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从财务流程来看,俱乐部的工资和奖金通常都是通过正规渠道发放给球员的。如果有些球员收到的是通过球队大佬转账的不明来源的资金,那么在确认收款的同时就已经与这种“开源”方式的大佬站在了同一条船上。当这些大佬最终出问题后,这些球员还想完全置身事外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次调查假球赌球案件的源头来自沈阳、青岛等地,已有幕后涉嫌操盘的人落网并深入调查。但也不能排除国内其他地方仍有能力进行幕后操盘的可能性。不过有人听说风声早早就逃走了也说明了这次调查虽然力度空前但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在禁足名单公布后我们看到有些球员将踢假球、赌球的原因归咎于欠薪和生活压力等外部因素。但实际上许多球员真正感到不服的是他们认为其他球员也干了同样的事情却有的安然无恙而他们却被抓了典型。或许这13名提起上诉又被拒绝的球员的经历确实值得同情也许还有一些其他球员涉及的问题更严重但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然而当他们收下这些不明来源的“黑金”时就已经涉嫌了“收受他人财务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已经是铁证如山的事实。不论判决书还是禁足令这都是他们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录像推荐
英超德甲法甲西甲意甲NBA

首页

足球

蓝球

录像

新闻